近日,我院金融科技与工程系余得水副教授的论文“Option-implied idiosyncratic skewness and expected returns: Mind the long run”在院定A2类期刊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,volume 83,September2025发表。

传统资产收益预测研究中,股息率、市盈率等经典变量常面临“样本内有效、样本外失效” 的困境,尤其在长期预测场景下表现有限。本文以期权隐含特质偏度为核心变量,围绕股票长期收益可预测性展开深入研究,填补了特质偏度在时间序列预测领域的研究空白。研究采用Dew-Becker(2024)提出的期权隐含特质偏度指标(Skew),相比传统基于历史收益计算的偏度,Skew基于期权市场价格实时构建,避免“前瞻偏差”。论文以1996年1月至2021年12月美股市场为样本,通过样本内与样本外双重检验,发现长期预测能力显著优于传统变量。例如,Skew对12-36个月的美股超额收益预测能力最强,样本外 最高达51.83%(36个月),远超Goyal and Welch(2008)提出的14个传统金融和宏观变量。通过Hodrick t检验、Xu(2020)的隐含检验等4大类计量方法控制“重叠观测值”、“参数持久性”等问题后,Skew的预测能力仍在1%水平下显著。
最高达51.83%(36个月),远超Goyal and Welch(2008)提出的14个传统金融和宏观变量。通过Hodrick t检验、Xu(2020)的隐含检验等4大类计量方法控制“重叠观测值”、“参数持久性”等问题后,Skew的预测能力仍在1%水平下显著。
论文从经济周期与投资者行为两个维度揭示Skew预测收益的经济机制。宏观顺周期渠道:Skew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,可提前预示经济下行。正向Skew冲击后,信用条件逐步宽松、工业产出与GDP增长持续改善,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确定其对宏观指标的领先性。投资者行为渠道:Skew是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者分歧的前瞻性信号,对 Skew的正向冲击会显著提升未来的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者分歧,通过错误定价修正影响未来收益率,且这种影响会在多个预测期内持续存在。

图为余得水副教授。
余得水,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计量经济学博士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金融计量经济学、金融预测与实证资产定价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。研究成果发表在Financial Management、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、Economics 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。入选2025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、2024年湖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提升计划,获2024年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新人奖。
 
        读研在金统
 
        金大团